2012年1月26日

十月映像

《大獄言家》
《西班牙公寓2-俄羅斯娃娃》
《奧斯卡媽媽》
《柏林地下情》

我發現以月來寫心得好像不是一件明智的事,
一來,好像變得所有看過的電影都得依形式上記錄下來....
二來,這麼日積月累之後,我想回顧某一部片時該從何找起...!?
算了,以後再說!

《大獄言家》2009


改編真實故事,19歲的阿拉伯裔青年在牢獄中找尋黑白兩道間狹縫求生之道,最後成為黑幫教父的監獄傳說,堪稱2010年最受矚目的外語片。
顛覆以往監獄電影中大談的幫派道義,描述的是『意義是啥小,在裡面,你只要知道利益』的苟活手腕。
無奈我不懂穆斯林族群在歐洲的歷史恩怨以及科西嘉分裂的利害關係,以至於無法全然感受這部片的劇情張力。


《西班牙公寓2-俄羅斯娃娃》2005


期待這群來自歐洲各國的學生再度聚首,卻不如第一部探討文化衝突的趣味橫生,
本集重點在男主角探索自我的過程 (沒錯! 事隔三年還在探索自我....what a loser! )
我不欣賞電影因為男主角的心猿意馬導致片段零碎,不過我喜歡片名的隱喻:愛情就像俄羅斯娃娃,相信下一個會更好,結果一層層剝開以後機會只是越來越小。


《奧斯卡媽媽》2011 


被電影海報和預告騙到,以為是詼諧的黑色喜劇。
誰料相當的冰島:冷調的敘事調性,寂寥的景色,空靈的音樂,平淡的收尾。


《柏林地下情》2009 

改編自1936年柏林奧運發生的史實。
電影在台灣上映時,適逢楊淑君亞運被判失格,隔了將近一個世紀,政治打壓體育的事件依舊在發生。
即便電影裡的正義之聲高喊「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我卻選擇相信納粹黨讓人忿忿不平的政治口號 -「奧運是這兩者的結合」。
國際賽事從來就不是單一層面的競技,它涉入了政治的角力、運動家的算計;在本片更牽扯了性別錯亂的悲劇。

電影很德國。平實、真實、也老實地,重現猶太人遭受的不平等對待;
沒有腥風血雨,沒有主觀意識,只是從一點一滴的不公事件,讓人感受到她們所承受的委屈。

我一向佩服德國人對於自己肩背的恥辱,依然細膩考究以忠實呈現,彷彿觀眾的忿忿不平可以為他們得到救贖。

電影最後以真實主角葛瑞朵‧貝格曼的採訪收尾,是很特別的處理。
已經90多歲的她現身說法,回顧這段不勘的史實,更讓觀眾為這遲來的正義感到不勝唏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