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2012金馬 - 七日哈瓦那


聽到古巴你會聯想到什麼?
雪茄?倫巴?卡斯楚?

我想起切‧格瓦拉,以及見證他一舉革命成功的首都哈瓦那

隨著近年的拉美風潮,哈瓦那也拍了電影響應城市行銷。
如同《巴黎我愛你》、《紐約我愛你》,
《七日哈瓦那》也是一部不同導演拍的集合短片,以一週七天為主題記錄哈瓦那的人文風情。


七位來自歐美各國的導演,以不同角度拍下她們眼裡的古巴印象,
有的刻劃文化衝突、有的帶有宗教色彩、有的探討兩性禁忌、有的掙扎在夢想和現實之間,
相同的是,她們都是發生在一日間的故事;
七個完全迥異風格、別出心裁每篇只有15分鐘的小故事,共同拼貼出哈瓦那的繽紛紀行。


Monday ●  EL YUMA    
導演 Benicio Del Toro

美國青年Teddy獨身到古巴唸電影學校,趕在開學前一天大膽體驗哈瓦那的夜生活。
正值荷爾蒙爆炸的美國青年,看見個個身材姣好又開放的拉丁美女,便開始了他的尋歡之夜,
好不容易吊到個辣妹,回到飯店卻經門房提醒才知道帶回來的『她』其實是個男兒身。

El Yuma指的就是「老美」,帶有點嘲諷的意味。
Teddy從頭到尾帶了個洋基帽,又一副觀光客狀況外的模樣,還真的是個El Yuma啊!

結局相當耐人尋味,變性辣妹帶著洋基帽離去,是否象徵了對大美國的渴望?
透過長期和古巴關係緊張的美國角度看哈瓦那,最後淪為一段哭笑不得的景況,不失為七部曲很棒的開場。

後來發現這部導演是 Benicio Del Toro,看來是演而優則導!
Benicio也是性格男星,拍過《靈魂的重量》《Snatch》等,我一直覺得他長得像單眼皮的布萊德彼特 XD。




Tuesday ● Jam Session  
導演 Pablo Trapero

這部是七日中我最喜歡的一部,相信看過的大多人也是。
塞爾維亞名導Emir Kusturica (現實生活中真的是位塞爾維亞導演) 獲邀來到古巴領獎,
卻頻頻脫序,又是喝醉、又是遲到,也因為拒絕參加典禮後虛假賣笑的慶功宴,於是跟著當地的私人司機到小酒吧買醉,萬萬沒想到卻是光臨了一場臥虎藏龍的爵士饗宴。


我被片末導演與司機在車上隨意哼唱長達2分多鐘的影像所感動,
司機當然知道名導承諾的合作不會發生,日子還是要過,他還是得為了賺錢養家繼續開著破車載客,然後晚上再去小酒吧忘情演奏他最愛的小喇叭。

對比擁有成就奔波各國卻四處買醉的導演,究竟誰的生活比較滿足?



Wednesday   La Tentacion de Cecilia  
導演 Julio Medem

這篇講的是Cecilia的誘惑。
擁有令人迷醉嗓音的Cecilia是名駐唱歌手,面對委於現狀,抑或冒險出走的抉擇。
一邊是為了女友留在哈瓦那爛球隊的深情男友;另一邊是來自西班牙酒店的已婚少東;
乍看是對愛情遲疑不定,其實也是對自己人生夢想的徬徨。

劇情很狗血,但中間不斷以Cecilia的歌曲訴說事件發生時她掙扎的心路歷程,還算有點新意。

令我驚艷的是,飾演西班牙少東的竟然是我很愛的德國男星Daniel Brühl,自從他在《惡棍特工》說了一口流利法語之後,這次又再度參與西語角色,也太強悍!




Thursday   Diary of A Beginner
導演 Julio Medem

來自巴基斯坦的外交官,在公務約會之前,百無聊賴的在哈瓦那市區閒晃,或在飯店等待。
他看到的是很表象的哈瓦那:電視播放卡斯楚演講、觀光客讓人啼笑皆非的自拍舉動、從動物園下工後表情木然的小丑、在海邊發呆的人們。

這部劇情實在很無聊,從頭到尾男主角沒有台詞沒有表情,他一直都站在十字路口上,呆望著他眼中的景象。
但我還蠻喜歡拍攝手法,透過男主角的凝視,無論是看著觀光客的嘻鬧,或是在哈瓦那的熱鬧酒吧,海邊發呆的人群最後總有家人接回,對比自己的孤單和在異國的格格不入
然後對哈瓦那茫然,對自己來到這裡茫然,甚至對自己的國家身分感到茫然。



Friday   Ritual
導演 Gaspar Noé

星期五開始於一場海灘派對,熱力十足的少男少女賣力扭臀熱舞,一對同性女孩在熊熊營火的助燃之下初嘗禁果。被父母發現後一位女孩被抓去給巫師進行驅魔儀式。
將近4/5就像是這神秘儀式的紀錄片。看得我一度睡著.......。

我可以理解信奉天主教的古巴視同性之愛為禁忌,只是從驅趕的儀式我看見少女心靈一層層的挫傷:性向不被認同的傷害,以及儀式過程的殘暴在我看來不也是性侵的一種?



Saturday   Dulce Amargo
導演 Juan Carlos Tabío

這部講的是一個平凡的家庭。
媽媽因為手藝好,接了作點心的外快,全家動員一起打麵粉做蛋糕。
拍得很寫實,歇斯底里的母親不斷嘮叨碎念,惦惦出門採買的父親總還是找到自己的小確幸-上好的小酒,置身事外的女兒只為了自己的事情憂心。 (這裡的女兒就是星期三的Cecilia,在這裡解了星期三的結局,原來Cecilia最後的抉擇是跟著男友偷渡到邁阿密,兩人一同冒險尋求能一展長才的球隊和歌廳。)

我自己頗喜歡這段,如同片名Dulce Amargo是部有苦有甜的故事,
忙碌之中仍可窺見彼此相處的默契;在為生活操勞之餘,該慶幸還是有家人或愛人相伴。



Sunday   La Fuente
導演 Laurent Cantet

第七天是天主教徒重要的「禮拜日」
阿嬤聲稱夢到聖母顯靈,於是號召親戚鄰居一同打造像夢裡一般華麗的祭壇室。
孩童負責海邊取砂、叔伯砌磚粉刷,阿姨縫紉漂亮衣裳,星期六作的大批甜點原來也是為了今天的禮拜。

儘管中間出了不少差錯,祭壇還是如願完成,最後以大夥歌舞同歡作結。一位黑人婆婆悠揚高聲吟唱,在她滿佈皺紋的臉上看到的是一輩子的忙碌滄桑但亦知足快樂。


我一度世故地懷疑阿嬤,謊稱聖母托夢一事,其實是要大家來幫他砌新房間作新衣服,
直到最後,歡慶結束阿嬤摸摸水池裡的魚,心願已滿的睡在聖母像前,
我才知道,宗教對她們的意義。

以此部終了雖然格局不大,但也算是完整總結了哈瓦那一週的故事。




綜觀看來,
《七日哈瓦那》成功之處在於只有七部,每一部的篇幅較長,觀眾注入的情感也較深,拆開來看至少有一半是好的;不像《巴黎我愛你》21區看完最後印象深刻的也許只有3部。
缺點是整體主題好像欠缺規畫,
看了前兩部原以為七部都會是以外國觀光客的角度來呈現哈瓦那印象,卻又不是如此。
此外,七部當中有的有關聯 ( 例如星期六中出現了星期一和星期三的角色,星期日接手星期六的蛋糕 )  ,卻又不是全部都串在一起。

音樂的部分也是我原先很期待的,不失望不過也沒有多的驚喜。



古巴這個國家其實我很陌生,但我一直覺得她有種迷人的風骨,
身為西方世界唯一的共產國家,面對美國長期封鎖,孤立對抗時局,卻也如此高傲地走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也難怪海明威如此眷戀哈瓦那。

看完電影,竟也催生了在她被資本主義滲入前飛往瞻望一回的夢想:喝杯Mojito,聽著雷鬼,一旁50年骨董車呼嘯而過,勾來的是隔座的雪茄香氣。

這麼說來,電影也算成功了吧?




沒有留言: